对此,谭健烽表示,认知,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,是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三个维度。
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,大学生心理健康成热议话题
高校应如何呵护学生心理健康?
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。近年来,大学生心理健康成热议话题。大学生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?怀疑自己有心理疾病后,可以怎么做?高校应该如何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?
前不久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《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》。其调查结果显示: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。报告指出,21.48%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,45.28%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。同时,报告还披露,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;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。
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院长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、心理学博士、心理学副教授谭健烽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,大学生高发的精神疾病,较有代表性的有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。其中,双相情感障碍近几年的发病率有所提升,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、焦虑症相比,其治疗方式更复杂,更容易被身边人忽略。“高校和全社会要提升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关注。”谭健烽说。
“空心病”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。所谓空心病,指的是学生学习没有动力,生活没有追求,也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,甚至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也越来越少。谭健烽指出,有些大学生不懂得把握“劳逸结合”的尺度,一味追求安逸享乐。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,大学生群体中空心病的趋势已越发明显。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?
不少同学在经历挫折的时候,会体会到悲伤等情绪,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生活。那么,大学生如何正确判断自己是心情不好,还是有心理疾病呢?
对此,谭健烽表示,认知,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,是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三个维度。认知主要是关于“是如何”的认识,情感主要是关于“应如何”的认识,意志主要是关于“怎么办”的认识。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(与过去的自己作比较)、横向比较(跟身边的人、与大众标准作比较)、判断自身情况与现实环境是否相符。
“如果在三个层面上面有较大差异、不匹配的时候,就需要考虑心理疾病、精神疾病的可能。”谭健烽说,如果同学们在经历了遭遇了某一个创伤以后,有1个月甚至3个月的时间都沉浸在情绪中难以脱身,这可能属于“心理问题”的阶段;如果超过了6个月,而且影响正常生活与人际交往,那么可能已经发展到“心理障碍”层面。“如果发展成心理疾病,就要及时去救治。”谭健烽强调。
高校如何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?
如今,不少高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日摆摊等活动,也建有心理咨询室、配备有心理咨询师等,开设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》必修课,同时利用公众号、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科普。
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徐同学表示,该校经常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,班委定期转发相关公众号的心理相关推文,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心理学相关知识,鼓励和呼吁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。广东金融学院的陈同学表示,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较丰富,有心理知识竞赛、手语操大赛等,还有相关的团辅活动。陈同学说:“我觉得这些活动能让大学生了解到相关的知识,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。”
当我们发现身边的同学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时候,又该如何对待他们呢?
谭健烽表示,我们要以“接纳”的态度面对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同学。具体要做三件事:第一是倾听支持,他们很渴望有人倾听理解。第二是理解接纳,有时候,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有点怪,不理解对方为何会产生如此想法。当表达关心的时候,建议尝试转换角度与问法,从质问的语句“你为什么要这样”变成“是什么让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呢”,展现出“我想了解你、关心你”“你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”的友善态度。第三是陪伴就医,作为身边人,可以陪伴对方前往精神心理科等寻求帮助,积极治疗。
除了宣传预防和医学治疗,谭健烽还特别提到:“学校和家庭要创造一个‘接纳’的环境,让问题的主人能够安顿下来,从而很坦然地把问题、成因呈现出来。”谭健烽表示,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,不能用过去的评价标准和所谓的个人生活经验来去判断、定义、贴标签。(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郑若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