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61年(汉宣帝元康五年),悬泉置接待了一个由384人组成的出使西
公元前61年(汉宣帝元康五年),悬泉置接待了一个由384人组成的出使西域使团,这次出使或于汉朝公主和亲有关。经历2000多年岁月洗礼,这段曾经的历史早已被大漠的风沙淹没,但因为简牍出土,《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侯费用簿》记录了这段历史。
7月30日,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,甘肃省委网信办、人民网主办,甘肃简牍博物馆、酒泉市委网信办、兰州市委网信办、敦煌市委网信委、人民视频、人民网甘肃频道承办的“简牍中国”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敦煌悬泉置。据悉在这里出土简牍3.5万枚,其中有文字者2.3万枚、有年号者1900枚,生动记录了丝绸之路上那些家国往事和文明互鉴,成为当代人解码丝绸之路的一扇窗口。
(资料图)
悬泉置位于的敦煌市与瓜州县交界处的三危山北麓。悬泉置遗址自1990年发掘至1992年结束,共出土文物7万余件,除了简牍,还有丝织品、农作物,家畜骨骼等,完整还原了汉朝驿置。
由于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重大,1991年,悬泉置遗址就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,2001年又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。2014年6月22日,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悬泉置遗址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遗址,被正式宣布列入“长安——天山廊道的路网”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敦煌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荣红梅表示,汉代邮驿有亭,邮,置,置是比较大的官驿,置于置之间距离大概在60公里以上。悬泉置之所以以悬泉命名,是因为三危山峡谷中有四眼悬泉。
顺着悬泉置遗址向峡谷前行,小路的尽头有一片绿洲,芦苇丛生,郁郁葱葱,在芦苇于巨石之间山泉流淌源源不断,由于山泉水从不是从地下渗出,而是从悬空流出,所有才有悬泉之名。也正是悬泉滋养,为四周处于戈壁之中的悬泉置提供了稳定水源,让这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置。
如今,悬泉置遗址文物管理站依然坐落在戈壁之中,为了寻找水源,工作人员也试着在戈壁滩上打机井,但是所出水源都因含碱量过高而无法饮用,只能去峡谷取悬泉水,让这眼泉跨越2000多年,依然滋养着一方人。
荣红梅表示,也有人问悬泉置为何不设置到离悬泉较近的峡谷,那里水草丰美,不荒凉,但是通过对悬泉置遗址的发掘就能发现,古人是综合考虑防洪,防风等因素选址。如果选在峡谷则建在了排洪道上,虽然环境好,但是不安全。而从目前的考古来看,悬泉置遗址所在位置一角有被洪水冲刷的痕迹,其他都没有遭遇洪水侵袭,这也为完好保存简牍提供了条件。
悬泉置在魏晋时代便被弃用了,经历2000多年,彻底淹没在大漠的沙尘中,而随着简牍出土,这段历史再度清晰。
荣红梅介绍,悬泉置简牍主要出土于马厩、灰棚和驿置长官的房间里处。其中,有文字的2.3万枚简牍目前已经破译1.9万余枚,这些浩繁的信息成为人们走进大汉雄风的重要资料,是无价之宝。
简牍《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侯费用簿》是使团经过驿置记录的详细账目。在历史上,常惠是随张骞出使西域,之后有自己带领使团出使西域的汉朝人物。简牍中的长罗侯就是常惠,根据当时多个历史事件推定,常惠率领384人使团出使乌孙于公主和亲有关,但是由于当时出现重大变故,汉家公主并未远嫁乌孙,但是简牍的文字却让这段尘封的历史更加丰满。
事实上,汉简的内容不光是达官贵人,更有平民百姓,边塞驻军,法律文书等多个方面的人和事,而且事情有大有小,甚至还有一些鸡毛蒜皮、琐事小事也被记录其中,让一度消失殆尽的小人物又丰满鲜活起来,读简之间仿佛就在你面前。
比如,《元致子方书》是一封出土于悬泉置遗址的书信,内容是一名叫“元”的下级军吏写给他的朋友“子方”的一封信。信中说,由于自己将要去敦煌屯戍,没有合适的鞋子,所以请子方代买一双鞋,大小是一尺二寸,鞋里得是绢帛,鞋面得是牛皮,这样既舒适又结实,能经得起长途跋涉,买好后赶快让同事捎回来等等,简直是事无巨细,唠唠叨叨,却更有普通百姓的烟火气息。
悬泉置遗址只是甘肃丰富简牍的一个缩影。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田澍介绍,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里,在河西走廊各地出土过6.5万枚以上的汉简,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11.5万枚的56%,由此,甘肃是名符其实的汉简之乡。
如此厚重的汉简文化如何保护传承?以悬泉置遗址为例,悬泉置遗址以“长安——天山廊道的路网”申遗成功,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重要的丝绸之路交通驿站,如今柳敦铁路、G3011公路从这里经过,让古老的丝路再次焕发新的生机。
始于交通,繁荣于文化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,悬泉置遗址最终将于人们见面,让大家直观感受简牍文化的魅力。由此作为甘肃省交旅融合“交响丝路一号线”的重点工程,G3011柳格高速悬泉置“开口子”工程将打造集服务区、旅游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文旅融合枢纽项目,并建设文化展示综合体,让悬泉置遗址简牍通过路网连接被更多人熟悉。
甘肃丝路邮驿(悬泉置)文化发展公司运营事业部部长许金萍表示,沿着高速看中国,悬泉置是古今交汇的地方,通过交通引流,期待更多人走进悬泉置,看大量简牍出土的地方,感受丝绸之路荣光。
西北角·中国甘肃网记者宋芳科程霜